找到相关内容28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菩提心的修法-慈诚罗珠堪布开示

    永远是亲属,仇人也不一定永远是仇人。这时,舍心,也就是平等心,就可以生起来了。舍心修成以后,会是什么状态呢?那时候,对亲属不会有特别的贪心,对仇人也不会生起特别的嗔心。换句话说,既舍去对亲属的贪心,更舍去对仇人的嗔心,两方面都能断除、能舍弃,这时候的心就叫平等心或舍心。   不过,这样修起的舍心,只是普通的平等心,还不属于四无量心中的舍心。那么,舍无量心还需要具足什么条件呢?舍无量心不但是平等心...

   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

    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0/1934481974.html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48)

    太懂,经常将布施执著在一个事物上面。学过《入中论》、《十地经》的人都知道,一地菩萨就已经圆满了布施度,那佛陀就更不用说了。所谓的布施圆满,是指自己的舍心圆满,而不是要将全世界的贫困者全部遣除。从《贤愚...的一切财产、身体连同自己施舍这些的善根果报,全部施予所有众生而远离悭吝之心,没有一点条件,不希求任何果报,这种舍心就是布施度。《无尽慧经》中云:“何为布施度?即施舍一切财物及果法之心。是故,布施度唯是...

    著:无著菩萨 译讲:索达吉堪布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2/0542137992.html
  • 布施的四种障碍及其对治法

    转。   这是教导菩萨应违逆自己以往不爱布施的习气,不随顺悭吝的习气,不让悭贪恶习更加坚固,而发起决心:它不布施,我偏要布施。   第二障碍——匮乏,即:因为财物极度缺乏的缘故,而生不起舍心。 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布施|财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3283027065.html
  • 怎样对待上师

    曾曰:“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,有一分恭敬,则消一分罪业,增一分福慧;有十分恭敬,则消十分罪业,增十分福慧。若无恭敬,而致亵慢,则罪业愈增,福慧愈减矣。”   其次,金刚弟子应尽力以大舍心供养上师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3144183.html
  • 为什么要学习《上师五十颂》?

    追求,都是属于法执的一种表相,为了培养我们的舍心,所以就用供法,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供养给上师,为了去掉我们对“法”的执著 (在这里的法是指除“我”以外的世间的一切的事物,大家要理解这个。世间的一切事物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3644205.html
  • 慈悲喜舍是世间法通向出世间法的桥梁

    造成名色﹙身心﹚的余毒: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,对人、对自己、对真理不信任。为什么不相信呢?因为他不曾真正对人慈悲过,不曾真正有过慈悲喜舍的体验,所以他不相信。   舍心作意很重要是要在异中求同。世间是螳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5245714.html
  • 死亡中阴与再生

    人死的时候,心境可能是善、不善或中性的。第一种情况,临死的人可以观想善境,如佛法僧三宝或自己的上师,因而产生信心。或者培养无量舍心,对任何有情都没有贪著或嗔恨,也可以禅思空性或者培养悲心。自己记得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1448485.html
  • 禅悦

    ,此乐不凭借任何条件,唯从内心自然生起,故名“无食乐”;当进入第四禅时,离喜乐的扰动而住于安乐的舍心正念中,这种平静的安乐名“无食无食乐”,即连“乐”也不需要凭借的乐【同上书,123b。】。《释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60553487.html
  • 何等为『如来毕竟成就三十二种大悲观心』

    苦得乐而喜,能大舍心无住着,运心平等,普利众生,此为吾等学佛修道者不可不知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13853788.html
  • 请学习如何回应习性

    这个人。因这些评语和提醒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而成,所以不是情绪的批评。   换句话说,舍心或无分别心并不是指不可以评论别人,而是先知道哪些是有事实根据的“评语”,哪些是情绪的“批评”,然后明白情绪的批评...习性的预期与模型,误以为自己是一位圣者(故事)。忽略了从情绪与习性中释放是需要长时期培育觉知、耐性、舍心和智慧(真相)。若误以为应该可以付出小小努力便能做得到的话,这不又是另一颠倒吗?   既然知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2054799.html